【本文来自《中华文明在过去为什么能够领先全球?》评论区,标题为小编添加】
_自牧_中国古代为什么创新不足?归根到底还是识字率低,受教育人口少。
(资料图片)
你看现在“孔乙己”为什么成为流行词,受过教育的毕业生不愿意去拧螺丝,如果中国古代受教育人口达到90%,你看会有多少农民愿意安安心心种地,又有多少人会在种地至于研究些东西,然后写农书,说不定农业革命会在中国古代出现。
宋朝和晚明为什么有资本主义萌芽,就是因为科举系统吸收不了那么多读书人,所以这帮人自行寻找出路,搞出来不少的哲学、科技成就,黄宗羲、顾炎武这些晚明思想家都搞出君主立宪思想了。
为啥没成功呢?还是因为识字率不高,读书人不够多,量变不能引发质变,这是汉字在印刷上的局限性导致的。
西方拉丁字母容易印刷,所以识字率比中国高得多,体制外的识字人口超过了体制内有既得利益读书人,他们的力量更强大,所以引发的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,思想革命。
我的历史观偏向唯物主义,中西方的思想不同只是物质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而已。
你理解的所谓唯物主义,其实只是机械宿命论的唯物主义,不是真的唯物主义。
在你这种宿命论的假唯物主义的理解里,物质运动的层次之间的关系,是下层决定上层,上层的规律和结果是被更基础性的下层所决定了的。
而真正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,下层的客观规律限定上层的发展变化,但不决定上层的规律和结果——那还要加上上层特有的客观规律来制约。或者说,只根据下层规律和所有条件,是不能确定上层物质运动结果的,这里没有机械宿命的生存空间。
物理的基本粒子规律决定不了所有化学反应,化学规律决定不了生物演化,生物界的“自然选择,适者生存”的自然规律又与人类社会的反自然发展方向完全不一样,这都是更基础的下层“限定”上层但不“决定”上层的具体表现。
如果你的宿命论观点成立,那么有多少“当时社会所吸纳不了多余的读书人”,就一定会产生多少黄宗羲、顾炎武这样有成就的学者或思想家,而没有一辈子无所作为的失败者,无论他们是皓首穷经还是半途而废。而事实恰恰是,读书人中绝大部分没有突出重大成就,创新者绝大部分是失败的,而你的结论只针对少数成功者,而不管占绝大多数情形的失败者,这是你观点的致命问题。
而在真正的唯物主义者眼里,读书并不等于创新,创新也不等于成功,在更高层次的物质运动中,认识并改正历史上人们一贯的错误,才是创新成功最重要的前提,而绝大多数人当然没有做到这一点,所以才失败。把关键的事做对了才成功,做错了就失败,这里面包含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,不是宿命论不得已才宣扬的广种薄收的掷骰子。
我个人认为,文明的本质,是有序性这种抽象属性进化的载体,有序性是系统要素之间互相协调与配合的水平(不是物理学上的熵,那对文明这样的复杂系统无法落实,当然需要重新定义),其高低程度用系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强弱来衡量。在这个对文明的理解下,文明唯一的永久性生路就是坚持从自发到自主的进化发展方向,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,并利用来构建和进化自身系统。那种把客观初始条件当发展障碍来为自己长期历史(请注意,我针对的是长期历史!)文过饰非的观点,在我看来当然是荒唐的,在别人能用更少的时间创新发展而我们不能的对比下,这种荒唐更明显。
顺便告诉你,很多应该用“限定”的地方,我们都用了“决定”(这可能不是汉语一家的翻译问题,英语对应的用的可能都是determine),我们自己是被错误的表达灌输过的。这种不准确表达,其中就包括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”、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