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件“天下第五大行书”,有三个版本传世,真真假假扑朔迷离!
“宋四家”之一的黄庭坚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:“世人尽学兰亭面,欲换凡骨无金丹;谁知洛阳杨风子,下笔便到乌丝栏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黄庭坚所说的这个杨风子,指的是五代十国的著名书法家杨凝式。 杨凝式还真给大家产出了一颗“金丹”:《韭花帖》。此作有“五代兰亭”的美誉,被称为“天下第五大行书”。
只是这件作品现在有三个版本传世:一件是从清宫内府中,现在被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,称为清本;一件是台湾兰千山馆藏本,称为“兰本”;另外一件曾为近代书法家罗振玉先生收藏,于1945年佚失于长春,现在仅存珂罗版影印本,称为“罗本”。
《韭花帖》原为杨凝式午睡醒后吃到美味的韭花饼写下的,它的创作动机极其偶然,所以真迹只会有一件。这三个版本孰真孰假一直扑朔迷离,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。
这三个版本最大的一个不同在于落款。兰本和清本的最后虽然字迹已经模糊不清,但都有“凝式”落款,只有罗本完全没有。作为杨凝式随手的一件小作,杨凝式写的时候没有落款也很有可能。那我们只能通过对其技艺的分析,来判断真伪。
在第一行的对比中,最典型的对比分析的例子是“寝”字。这三个“寝”字上面的一点, 清本和兰本,所用的是纯正的圆笔,只有罗本,是圆中带方。
在第二行当中,我们以“翰”字为例,这个字的收放、疏密、轻重等轻重的变化,要比其他版本更好。
比如左边起笔的一横,好的横画应该呈现出“ 似曲还直”的特征,对这种细节点画的处理非常考验用笔的功力。在以上三个版本中,清本和兰本的这一横,倾斜角度和字势要明显高于罗本。紧接着接笔的一竖画的倾斜角度也是如此。
又比如右边人字下方的“羽”字,罗本两个习字中的点,第二个点要明显重于第一个,它更好地呈现出了用笔的轻重和结构的疏密变化。
在第三行的对比中,韭花的“韭”字也是如此,笔画粗细的对比,结构疏密的对比,以罗本最为明显。第四行中的“羞”、第五行中的“陈”等字也是如此。这三个版本中的每一个字,都值得我们去深究和细细比较。
综上所述,在以上的三个版本中罗本是水平最高的一件,也是唯一被官方认定为真迹的版本。
书法的变化无非是阴阳、向背、收放等因素的对立统一,万变不离其宗,掌握了这一点,再加上多看多分析欣赏,我们的书法欣赏水平必然能够提高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