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3月28日,据观察者网报道,清明将至,辽宁一男子在陵园祭祖时,发现园区没人,汽车雷达却显示全是人。尽管这应该是一起汽车雷达故障引发的趣闻,但一位网友的评论却瞬间让人泪目了:每个你害怕的灵魂,其实都是别人朝思暮想却见不到的人。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(春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)之一,民间有“三日清明,四日年”的说法,可见清明节的重要性。清明节如此重要,不仅仅因为它是一年春之始的标志性节气,更因为它是我国传统扫墓祭祀最大、最隆重的节日。“死生亦大矣。”人生的两件大事为生与死,甚至死亡超过了出生带给人的冲击和顿悟。人去世后,不管有钱没钱,都需要走个形式,体面下葬。为此我们经常在小说或电视剧中,看到卖身葬父、葬母的情节。这并非夸大,而是中国这种几千年来“生死为大”的传统思想观念,早已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的脑中。也正因如此,清明节成为中国最盛大的祭祀节日。每年到了清明节之际,不管离家多远的游子都会不辞辛苦回到故乡,为逝去的亲人上坟扫墓,这既是寄托哀思,也是表达对先人们的敬重和缅怀。在《2022清明奇妙游》中,李玉刚以一曲《清明客》唱出了游子心中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。曾问过一位年长的伯伯:“您年纪这么大了,为什么还要每年坚持清明祭扫呢?”伯伯说了一句话,令我感触颇深:“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根,走到哪里都是漂泊。只有站在这里,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,将往何处。”
在中国人的思想里,“根”是祖先,是亲人,是故土。清明时节寻根问祖,其实是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——既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,因何而出发;更要遵循父母的教诲,传承先辈的精神。网上有个问题:“祭祖扫墓,真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?”有人回答说:“祭祖,相信的并不是鬼神,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,他们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回忆也不会消失。”死亡,只是改变了生命的状态,并未结束我们与亲人的联系。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,最好的缅怀是记得,也是放下。那些有关生死的话语,教会我们在爱中学会告别。我有一个同事,每年清明去陵园,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小孩。他说,这种一年一次的经历,会让小孩慢慢知晓血脉的延续,体味责任、礼仪和感恩,这比言传一百遍更有效。
因小见大,由此及彼。这可能也是岳姓族人非要去杭州忠烈祠,两岸三地非要去黄帝陵的原因吧。清明,是一个有关“传承”的日子,有哀思、有纪念,是责任、是感恩。不论家教传承,还是家国情怀,都寄寓在这四月的叩拜之中。
清明节落在一年中最美的时节,却也是所有节日中最伤感的。当我们急匆匆地行走时,别忘了停下脚步,回头看一看。人生终有别离,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,遗忘才是。
天清气明,杨柳泛青,愿你我不负时光,珍惜当下,带着所爱之人的嘱托,勇敢而从容地过好每分每秒。4月4日晚19:30,河南卫视、大象新闻全网平台播出《2023清明奇妙游》。戳链接上大象新闻预约《2023清明奇妙游》直播,解锁更多精彩内容!直播:2023清明奇妙游
来源:人民日报、读书文史、观察者网、微博网友